温州网讯 家境富裕、家庭美满为何要偷窃?近日,50岁王阿姨“手脚不干净”,竟是患了偷窃病。
王阿姨家境富裕,有一对儿女,生活本是过得清闲舒适。但是她有个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偷得都是邻居家的内衣裤或是超市内的生活用品,比如牙膏、牙刷等,都是一些不贵重的东西。王阿姨把东西拿回家,偶尔也会将偷来的东西送给亲戚朋友。
近年来,她这行为被家人发现并劝说下,王阿姨都是如数归还或赔偿,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偷,但没多久又是故伎重演。家人被她闹得身心俱疲,不知道如何是好。不久前,王阿姨偷了邻居家的一只老母鸡,被邻居发现报了警,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次过后,有人提醒,王阿姨是不是心理方面的原因。
王阿姨的家人带着她来到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该院老年躯体疾病主任于明荣详细了解了王阿姨的情况,原来王阿姨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有过偷窃行为,但是没有引起家属的重视,也就没有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当时王阿姨的学习成绩一般,父母对她的关心和关爱也不够,加上她的性格较内向,也没有什么特殊爱好,逐渐出现靠偷东西来获得心理满足。最终经过医生诊断,王阿姨是患上了一种叫病理性偷窃的疾病。
“病理性偷窃属于习惯与冲动障碍这一类的疾病,在行动前有一种不断增长的紧张感,在偷窃中和紧接于偷窃后有一种满足感,表现为无目的、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于明荣表示,其表现为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专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其偷窃行为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等情况。
于明荣介绍,病理性偷窃的发病率尚不清楚,近期报告估计在一般人群中每千人中有6人患该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已有研究报告指出,病理性偷窃患者通常都有一个不愉快的童年,或者是曾经遭受过虐待和忽视,或者是爱的需求没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满足,所以患者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亲人的关注,获得心理满足感。
“面对这样的病人,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干预去治疗。”于明荣表示,家人也要通过理解认同,承认以往在关爱上的欠缺,消除阻抗,并同患者一道商定矫正计划以及培养患者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将注意力转移等方式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