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倒垃圾也没分类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记者 易敏 实习生 袁自贤 刘丽容 邓玉英 叶欣 王晶) 核心提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近几年来,武汉投入巨资在街头投放了2000多个分类垃圾箱,去年还安装了首条垃圾分选机。近日记者调查却发现,垃圾分选机和很多分类垃圾箱只是一个漂亮的摆设。 垃圾分类涉及多个环节,只有环环相扣,这条环保链条才能正常运转。 8月4日上午11时,汉口新武展公交车站。一名衣着时髦的女青年一手拿着文件夹,一手拿着快吃完的刨冰盒,急匆匆地走上公交站台。 站台上有一个铁制的垃圾箱,两个箱体,一边印着“可回收”,一边印着“不可回收”。女青年似乎没有看到两个箱体的区别,把纸质的刨冰盒丢进“不可回收”的箱体里。 随后走来的几人手里拿着空饮料瓶,也顺手将瓶子丢进“不可回收”的箱体里。 6年前,东湖为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在武汉市率先投放分类垃圾箱,引导游客分类丢弃垃圾。此后,武汉大规模引进分类垃圾箱,投放在汉口的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武昌的东湖路、武珞路和珞喻路,目前总数达2000多个。 分类垃圾箱能引导市民自觉分类扔垃圾吗? 最近几天,记者在武昌中南路、汉口的三阳路随机采访了10名路人,其中8人回答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并表示自己扔垃圾是随手丢的,根本没注意箱体还有分类。其中一名姓张的小姐称,她居住的小区也安了分类垃圾箱,但实际上就是摆设。居民们每天都是将家里的生活垃圾用一个塑料袋装着,丢进垃圾箱,并未分类。 另两人则表示,箱体上应该更详细地注明可回收垃圾的种类。 垃圾分类,环卫工人又做得如何呢? 4日中午12时,在汉口解放公园路,身穿“黄马甲”的吴师傅正在做卫生,她清扫完马路后,把撮箕里装的树叶、烟蒂、饮料瓶等垃圾,一股脑儿倒进身后的小拖车里。 “这些垃圾不需要分类处理吗?”记者问道。吴师傅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说道:“几麻烦喽!我做了20多年的卫生,就没看到过有人把垃圾分类,直接倒进去不就完了。” 吴师傅告诉记者,他们将垃圾装上小拖车后,送到垃圾中转站,由大型环卫车转送到垃圾处理场。整个过程中,垃圾都是混杂在一起的,没有谁刻意去进行分类。如果工人在中转站对垃圾进行分类,工作量会很大,费时又费力。 记者又随机采访汉口、武昌街头的10名环卫工人,除了一名姓周的师傅能大致说清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外,其他人都不清楚。但周师傅也表示,他做清洁时,并未将两者分开,上级也没有要求他们进行分类。 但记者注意到,不少环卫工人在做清洁时,遇到可以卖到废品收购站的饮料瓶、报纸、易拉罐等物时,就将其拣出来,装到自己随身的袋子里。而同样属于可回收垃圾的玻璃、毛巾、塑料餐盒等,他们就弃之不理,倒进了垃圾车里。 一些环卫工人还抱怨,现在的分类垃圾箱中看不中用,箱体太小,装垃圾的量很少,每次清垃圾时还要打开箱体下面的锁,非常麻烦。如果真正实行垃圾分类,还是在路边摆放大塑料桶的垃圾箱比较实用。 去年11月18日,武汉首条垃圾分选线在江夏二妃山垃圾场投入使用。 这个分选机前端是一个大容积的垃圾斗,由4名工人清理;中间是30米长的皮带机,30名工人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分选线两侧设有金属类、纸张类、塑料类、玻璃类等5个垃圾桶。 据介绍,这条垃圾分选线一期投资70万元,日处理垃圾500吨,可回收有用垃圾约30吨,价值4500元。也就是说,一年下来,可以从垃圾中“淘金”160多万元。此外,每天还可减少330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库容量。
链条未能环环相扣 垃圾分选机运行一天便停摆(图)
2006年08月08日07:03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