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分类,看起来都一样。
本报3月30日热线消息为方便分门别类地收集垃圾,省城马路上设置了许多分类垃圾箱,但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分类垃圾箱上的标识模糊不清,市民大都“哪儿方便放哪儿”。
3月27日和28日两天,记者在山大路、历山路、经十路等看到,许多分类垃圾箱上的标识已经看不清楚,“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样有的部分“丢失”,有的甚至全部“消失”了,路人很难看明白。有的分类垃圾箱虽然标识非常清晰,但里面的垃圾非常混乱,在山大路的一个分类垃圾箱里,记者看到“可回收”垃圾箱里放着果皮、剩菜等不可回收的垃圾,而“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塞满了矿泉水瓶等许多可回收垃圾。
记者在泺源大街新闻大厦公交站牌附近观察发现,很多市民扔垃圾时看见垃圾箱就往里扔,并没有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一般是哪个垃圾箱离自己近,就往哪里扔。”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并不清楚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明确界限。“分类垃圾箱的标识,应该更清晰、详细一些。”市民王女士说,有一次,儿子喝完酸奶需要扔塑料杯,她绕垃圾箱转了几圈,发现除了图形标志和文字,没找到任何提示性说明,无奈为了赶时间,最后随便扔在了一个桶里。王女士说,后来她仔细查看资料后得知:不可回收垃圾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垃圾(果皮、菜皮、剩饭菜)、树叶、灰土、砖瓦等;可回收的垃圾主要包括各种塑料制品、纸制品、玻璃制品、金属和纺织品等。
3月27日上午,记者在历山路看到,环卫工人收垃圾时也没有进行分类,而是把所有的垃圾都集中到了一起。据做环卫工作已经一年多的贺师傅讲,“行人都是哪边方便就扔在哪边,根本没有分类扔的。”她说,她每天从垃圾箱里取出垃圾后,就混着装在一起,最后由垃圾车拉走填埋,并没有作分类处理。摄影吕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