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明新风润民心
——玉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升国旗仪式
“讲文明话、行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启动仪式
玉门镇东渠村美丽乡村示范点
初秋时节,沿着铁人大道而行,目之所及,一处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很是醒目。“有了这些公益广告,自己稍有一点不文明行为就会脸红。”常有玉门人这样说。
如今,在玉门市,从乡村到城市,从线上到线下,玉门人的价值取向与文明素养正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绽放异彩。
2016年,玉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目标一确定,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玉门市委、市政府紧盯上级工作要求,相继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专职工作人员,确保了创城工作正常运行。同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诚信建设领导小组等相关工作机构力量,明确成员单位职责职能,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组织保障。研究制定了《玉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8—2020年工作规划》,分年度、分阶段对创城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制定印发了《玉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制度》,为落实创城工作任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玉门市根据每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县级)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工作任务分工,形成年度工作方案,适时印发《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资料上报清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地考察清单》等,作出阶段性部署。建立了创建资料分批次上报审核、实地专项督查和常态化测评的工作机制,强化了创城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营造便民利民环境
打通断头路、修建停车场、改造排污管道、修复损毁设施……玉门市将文明创建与民生工程推进紧密结合,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玉门市把棚改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随着棚改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实现了“以小换大、以旧换新、以危换安”的新居梦。棚改,改的是住房,变的不光是棚户区居民的生活,还有这座城市的面貌和品位,更是腾出了发展新空间。
家住玉门市新市区铁人路社区农民新村的查秀珍和杨玉城夫妻,原来都是玉门镇中渠村的村民。2017年,查秀珍在儿女的帮助下,从没有暖气、没有厕所的棚户区小平房搬进了干净敞亮、设施齐全的新楼房,生活变得安逸方便。查秀珍告诉笔者,以前住在旧房子里,做什么都不方便,儿女们也总是跟着操心,如今,居住条件好了,心情也好多了。
针对市区老旧散居楼院房屋外墙陈旧、供暖管线老化等问题,玉门市充分整合利用历年棚改结余资金,对市区老旧散居楼院房屋的外墙保温、上下水、供暖管线等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切实解决了群众水不畅、暖气不热的问题。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玉门市在持续抓好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加快安置房所在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道路交通、污水管网、小区硬化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数十辆身着黄色“外衣”的崭新校车停靠路旁,车头大大的“校车”字样格外醒目。这些校车解决了农村寄宿学生往返乘车的问题。
在安全设置上,所有校车都有统一的标准,均配备了GPS定位和全程监控系统;都有醒目的颜色和标识,安装了专用停车信号臂、安全报警器、专用学生座椅、安全带等安全保障设施,舒适性和安全性达到国内最高标准,为接送学生安全上下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玉门市采用“政府投入、部门监管、公司化运营”的模式,由政府投资购买新校车、公开招聘驾驶员,由具有专业资质的校车公司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根据道路、学生分布等情况,这批新校车共设有5条接送线路、19个站点,分别接送在新市区就读的花海、独山子、小金湾、赤金、清泉、昌马、柳湖等乡镇学生,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校车。
校车投入使用后,给广大在城市读书的农村寄宿学生提供了安全、放心、舒适的乘车环境,彻底解决了他们乘车难、乘车贵、乘车远的问题。2018年,玉门市在原有15辆校车的基础上筹措资金410万元购置10辆校车,为在城区寄宿就读的2158名农村偏远乡镇学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