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德辉 分类垃圾箱哈市遭弃 从1999年起,哈市在不具备垃圾分类处理能力的情况下,在两个高档小区及部分繁华路段安放了300个分类垃圾箱。然而,仅仅几年时间,这个当时在哈市十分火热的新生事物如今悄然退出,被普通垃圾箱所代替。环卫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哈市现无垃圾分类设备及市民分类意识淡薄,是分类垃圾箱“短命”的主要原因。 分类垃圾箱哪去了? 在哈市市民王洪亮的印象中,从2002年7月起,他所居住的宣化街一直到文昌街街头,原有的普通垃圾箱被一种分类垃圾箱所代替,普通垃圾箱只有一个投放口,而这种分类垃圾箱有三个投放口,分别标着可回收、不可回收及其他的字样。按照当时媒体及各种宣传材料的说法,这种分类垃圾箱的好处是:“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了传统的将各种垃圾混到一个包装的做法,通过分类投放把有用的物资如矿泉水瓶、易拉罐、废纸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这的确是个新生事物,对于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也真正有好处,还能创造社会效益,是一举两得的事情。”王洪亮说。他从最初的不习惯到习惯,已经适应了每天从他的汽配商店里将垃圾直接分好投放到商店门口的分类垃圾箱里。 然而从前年开始,王洪亮发现,这种分类垃圾箱逐渐地消失,被普通垃圾箱代替了。最开始他以为只是个别现象,今年6月1日,他好奇地走完了整条宣化街才发现,这样的垃圾箱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为什么这么好的事说停就停了呢?”这让王洪亮不明白,不过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王洪亮不再把垃圾进行分类了,“因为即使分也毫无意义。” 事实上,按照当时有关部门的说法,这样的分类垃圾箱在哈市有300多个,宣化街只是一部分。那么,其余投放地点是不是也这样呢? 1日,记者来到当初安放分类垃圾箱的太平桥桥头,发现这里全是普通的垃圾箱,一位清洁工向记者证实:“前年就已经换了。”当记者问其换的原因时,该清洁工说:“坏了,才换的。” 记者随后又来到长江路,记者数了一下,路的两侧有15个分类垃圾箱,但有的早已经破旧不堪;在中央大街上,29个分类垃圾箱保管得倒是很好,但是标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投放口显然成了摆设,垃圾混放现象十分普遍。 “从1999年开始到去年,哈市南岗区的两个小区和部分繁华街道及道里区的部分繁华街道的确投放了300多个分类垃圾箱,宣化街投放了100个,从去年开始,因为具体原因,目前,除了长江路和中央大街总共还剩下40多个,其余都用普通垃圾箱代替了。”哈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业务科科长陈铮向记者证实了这种情况。 从设立起就成摆设 事实上,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在哈市投放分类垃圾箱显然并不是空穴来风。哈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业务科科长陈铮向记者介绍,早在1999年之前,国家建设部就城市垃圾处理提出了在城市设立分类垃圾箱的倡议,并在全国设立了8个试点城市,这8个试点城市都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哈尔滨并不在试点之列。但是我省一家企业曾经为北京搞过分类垃圾箱设置工作,感觉如果要在哈市设立也应该能成功,就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在哈市设立分类垃圾箱。但当时哈市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按照道路环境要求,哈市需要1万余个分类垃圾箱,一个普通的分类垃圾箱要500元左右,不锈钢的要1000元左右,显然哈市财政支持不了,后来,经过哈市政府同意,先在哈市的南岗区和道里区的部分繁华街道做试点,采取企业招标的形式,在分类垃圾箱上做广告,吸纳企业出资,经过竞标,哈尔滨市正大房地产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率先在哈市长江路上投放了分类垃圾箱。“当时我们的初衷是,一是哈市有了这样的分类垃圾箱,可以与国际接轨;二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因为城市垃圾处理的最终目标是分类处理,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陈铮说,后来逐渐投放的这些分类垃圾箱除了南岗区宣化街上的100个是南岗区政府出资设立外,其余的都是企业出资。 据哈市南岗区城管局的有关人士介绍,宣化街的100个分类垃圾箱是当初对南岗区进行改造时设立的,当时是哈市城管局要求南岗区作为分类垃圾的试点区,由区政府出资。设立分类垃圾箱时也考虑到了可能会出现垃圾混放的现象,但为了街道整体布置的完美统一,还是于2002年10月份在宣化街上设立了100多个。
分类垃圾箱尴尬出局
2006年06月04日11:02 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