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肥城讯 (记者孙成民 张天银 通讯员栾习青)垃圾随风刮,污水满地流,这在不少农村很常见,也是乡村文明行动中最让人头痛的事儿。肥城市新城街道办事处把垃圾箱“埋”进地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新城街道办事处曾在各村修建垃圾池,可效果并不明显。新城街道办事处环卫办主任李正东说,垃圾池是半开放式的,风一刮里面的垃圾尤其是塑料袋到处飞,垃圾池里的污水也满地流。为此,他们把大垃圾箱运进村,可箱体有1.8米高,因向里扔垃圾不方便,有些村民就把垃圾放在垃圾箱边,风一刮垃圾还是满天飞。再者,箱体里的污水从缝隙里流出来,一样恶臭难闻。
2007年,新城街道办事处试着把运进农村的大垃圾箱“埋”进地下。“效果很好,2009年我们便在全办事处实行。”李正东说,这种“埋”在地下的大垃圾箱,其实是“地埋式垃圾中转站”。到现在,每个村都修建起这种垃圾中转站,全办事处共有68个。
地埋式垃圾中转站是先在地下挖一个长方形的深坑,深坑用砖、水泥等做好防渗处理,底部建起高五六十厘米的6个支撑点,然后把长2.5米、宽1.5米、高1.8米的垃圾箱体放到支撑点上。箱体上部和地面平齐,四周用铁板挡住,尽量不让垃圾掉进坑里。箱子顶部有两个垃圾倾倒口,都有铁盖,先打开一个,里面垃圾满了,再打开另一个。“这样,走到箱体上,不用费劲就把垃圾扔(倒)进垃圾箱。”李正东说。
从垃圾箱挡板缝隙掉进池子里的垃圾,从箱子里渗漏的污水,会积存在池子底部预留的五六十厘米高的地方。每二三个月,办事处会来污水抽排车,把底部的污水抽走,把垃圾清理干净。
之所以叫中转站,因为这只是农村垃圾临时存放的地方。“箱子里的垃圾满了,用双臂吊车把垃圾箱整体运到垃圾压缩站,然后再把箱子吊回原处。”李正东说,垃圾经压缩后,运到县里进行无害化处理,这就是肥城市的农村垃圾“村收集、镇集中、市处理”模式。
李正东说,建这样一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约需要1.5万—1.8万元。一个中转站可覆盖100多户、500来户村民使用,“条件允许,可以尽量多建。”中转站选点布局要合理,以最大方便村民和保洁员倾倒垃圾。
新城街道办事处沙沟村原来有4个露天垃圾池,2011年村里建起4处地埋式垃圾中转站后,村里就用铲车把露天垃圾池推掉了。“村东南西北,一个方向有一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沙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尹逊山说,村民把垃圾先放进自家附近的垃圾桶里,保洁员每天定时把桶里的垃圾运到地埋式垃圾中转站,中转站里的垃圾满了,保洁员打个电话,就有车来把垃圾箱吊走。“现在,村民已经养成了不乱扔乱倒垃圾的习惯,这是我们村环境卫生实现大变化的关键。”尹逊山说。
沙沟村保洁员在把地埋式垃圾中转站箱体开口处溢出来的垃圾铲入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