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公园内,垃圾分类标识清晰醒目
南京西路地铁站内,垃圾分类只有符号,没有文字标识
南京路步行街,分类标识不够细致
吴江路湟普汇,垃圾在入口卡住,不能顺利投入
上海商城人行道边,移动垃圾桶随意摆放
利津路一小区内,翻盖式分类垃圾桶“无人问津”
从家门口到通勤路上,再到学习、办公场所,扔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实践过无数次的行为,而垃圾桶往往是收集垃圾的第一站。
但是,现存的垃圾桶“脏乱差”、开口设计不合理、分类标准和标识不明确、摆放位置欠妥当等问题,让许多人在投入垃圾时无从下手,更为后续的垃圾回收和处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事实上,不同场所的垃圾桶承担的功能不同,它们的设计、设置和管理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且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如何推进垃圾分类投入、回收,引导人们扔对垃圾?这次,我们聊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桶。
分类方式五花八门
公共场所的垃圾收集容器应该分为几类?分别是哪几类?能够收集哪些废弃物品?记者随机走访了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和浦东新区的部分道路、社区、学校、商场和轨交站,所见到的垃圾桶就出现了多达11种分类方式。
一、杨浦区复旦大学学生公寓楼下: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两类;配有烟蒂和有害物收集槽;
二、杨浦区同济大学校内道路旁、静安区丰盛里绿化旁: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类;配有烟蒂和废电池收集槽;
三、徐汇区襄阳公园内、徐汇区常熟路道路旁、浦东新区东陆路道路旁: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配有烟蒂和废电池收集槽;
四、静安区南京西路道路旁、黄浦区南京路步行街上: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配有烟蒂收集槽;
五、虹口区四川北路道路旁:分为干垃圾、湿垃圾两类;无其他收集槽;
六、黄浦区福建中路居民区内、杨浦区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旁: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四类;
七、静安区芮欧百货内、吴江路湟普汇内:分为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两类;
八、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商场内:无分类,仅有一个垃圾箱;
九、浦东新区五莲路地铁站内: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类;
十、静安区静安寺地铁站内: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
十一、杨浦区长海医院内部道路旁:无分类标识,仅以两种颜色区分;无其他收集槽。
面对五花八门的垃圾桶分类设置,不少市民表示,“不知道以哪种为准,看得有点晕。”还有市民反映:“有时候从一条路走到另一条路,垃圾桶的样式和分类方式就变了,让人无所适从。”
标识不明确,颜色不统一
虽然收集容器分了几类,但凑近瞧一瞧,内部的垃圾却依然“鱼龙混杂”——果皮挨着塑料包装袋,矿泉水瓶和广告纸混在一起。类似的场景在不少道路旁和轨交站内的垃圾桶里都有出现。如何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把好事做好?
根据今年7月1日即将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收集容器的颜色、图文标识应当统一规范、清晰醒目、易于辨识。”但是记者在走访之后发现,许多公共场所的图文标识和颜色区分上还未做到统一、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