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开始,3000个分类垃圾箱相继出现在呼和浩特市的街头。
8年过去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每个价值700多元的环保分类垃圾箱大多没有起到分类的作用,每天受损数量达30多个,浪费资金2万多元。
垃圾混放 记者 郑文晶摄影
垃圾桶破坏严重 记者 郑文晶摄影
■内蒙古晨网记者 郑文晶
现象
多数市民不分类
呼市街头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往里一看,“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充斥着果皮、烟头等不可回收的垃圾,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则混杂着塑料袋、饮料瓶、宣传单等可回收垃圾。
3月12日,在中山西路民族商场公交站点,一位刚刚走下公交车的男士随手将一个饮料瓶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当记者问他是否了解垃圾需要分类时,这位男士不屑地说:“扔进去就不错了,哪儿有时间分类。”
记者就如何正确使用分类垃圾筒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这其中有小学生、大学生、上班族及老年人,10人中有6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分类,3人知道却图省事乱扔,只有1人能做到准确归类投放垃圾。
市民方俊坦言,自己想过扔垃圾的时候进行分类,但有的时候分不太清什么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最后随便扔了。在大多数市民的意识中只知道“报纸和饮料瓶可以卖给收破烂的”换点零钱,至于其他的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完全不了解。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习惯将垃圾往垃圾箱里一扔了之,很少考虑分类投放,加上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缺少了解,垃圾混放成了普遍现象。
环卫工人“混收”垃圾
真正的分类处理,环卫部门收集分类垃圾时,需要同时派出两辆垃圾收集车分别收集。到了垃圾中转站后,不可回收的垃圾直接送到垃圾填埋场,可回收垃圾则另行处理后再将部分有用的垃圾卖给回收站。那么呼市目前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呢?
当记者询问一位环卫工人,分类垃圾箱里的垃圾是否按照分类倒入垃圾车时,环卫工人说:“用不着分类,除了建筑垃圾,其余所有垃圾都倒垃圾车里,一起拉走。”
3月13日9时,鄂尔多斯大街上一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垃圾箱。他把可回收垃圾箱的垃圾倒入不可回收的垃圾箱,然后又一起倒进垃圾车里。
据了解,目前呼市的环卫工人在收集垃圾时,基本采取“一车装”的方式,然后由压缩站压缩,最后被送往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填埋。
调查
垃圾桶成发泄对象
除了市民没有分类意识及环卫工人混收垃圾外,分类垃圾桶还屡遭“毒手”。在中山西路道路两旁近百个分类垃圾桶3/4以上都遭到了破坏,有些分类垃圾桶内的桶也不翼而飞。在昭乌达路,30个垃圾桶的内胆被损坏。
垃圾箱为何屡遭“毒手”?环卫工人孙先生告诉记者,一些人为了拆下垃圾箱上的一点金属,就把整个箱体破坏。有些是被车撞坏的,有时喝醉酒的人会把垃圾箱当作发泄对象。
环卫工人张先生告诉记者,环保分类垃圾箱都配有钥匙,但是环保垃圾箱的容积较小,附近一些垃圾大户经常将垃圾堆放在垃圾箱外面。后来为方便市民倒垃圾,他们就将部分垃圾桶的门关上后不上锁,但是有的市民环境卫生意识比较差,直接将垃圾倒在外面或倒完垃圾不关门,导致垃圾箱的门经常敞开,有的门也变了形。
每天损坏数量达30个
据呼市环卫局基础设施科孙科长介绍,目前分类垃圾桶的情况不容乐观。呼市一共设置垃圾桶5000个左右。安装垃圾箱主要是先从主干道、次干道、还有人流量较大的街道安装,对于门脸房较多的街道,会有选择性地安装。主干道大概每隔100-150米的间距就会设置一个垃圾桶。次干道每隔150-200米设置一个垃圾桶。之前配备的普通垃圾桶价格每个是360元左右,现在的分类垃圾桶的价格每个是700多元,现在每天分类垃圾桶破损数量达30个左右。针对这种情况,政府每年采购补充2000个垃圾桶。
根据环卫局提供的数据,记者算了一笔账,呼市一共设置分类垃圾桶5000余个,每个分类垃圾桶的价格是700多元。之前的普通垃圾桶每个的价格为360元左右,按360元计算,设置5000个,总价为180万元。设置分类垃圾桶的费用要高出普通垃圾桶将近一倍。垃圾桶破损数量日均达30个,粗略估计,每天垃圾桶消耗的资金达2.1万元。
治理
需所有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