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垃圾桶装上了,可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仍照旧
怡德大楼保洁员李阿姨把分好类的几包垃圾扔进垃圾厢房。巩持平摄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要正式施行。除了各个居民小区,那些人流集聚的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开展得如何?端午节前,记者走访了医院、学校、写字楼与车站等地,试图一探究竟。
医院
医用垃圾向来严格管控生活垃圾成为新的挑战
6月6日14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病房污洗间中,着统一蓝色工作服的张阿姨正坐着休息。她刚把分好类的四大袋垃圾拎到专用电梯口。不一会儿,电梯门开了,同样穿蓝色衣服的王师傅推着三个绿色垃圾箱出现在记者面前。王师傅麻利地把垃圾袋扔进不同垃圾桶,再下楼运至固定回收点。这样逐层收垃圾每天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
“垃圾分类从5月底开始,最近开了两三次会,都是讲垃圾分类的事情。”张阿姨说,这是她最近的工作重心。医院原来的塑料纸篓已全部更换为可回收物及干垃圾的“两桶式”垃圾桶,共计1600余个。配餐室、污洗间、门诊大厅根据需求不同,也都配备了不同功能的分类垃圾桶。但医院环境的特殊性让这项任务更艰巨。“病人家属有时候跟我们吵,为什么要用这种小事去烦他们。我们没办法,每天挨个到病房里收两次垃圾,再自己做好分类。”
院方介绍,每位病人在入院时都会收到一份入院须知,须知中最近加入了垃圾分类的内容。此外,宣传栏、展板、大屏幕……垃圾分类的宣传在医院随处可见。每个病区的污物间还安装了红外感应垃圾分类提示器,一旦有人经过,提示器便会自动播报,提醒人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大厅,正对入口处的显示屏上,记者看到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内容。显示屏下方放置了一个可回收物及干垃圾的“两桶式”垃圾桶,但显然,垃圾并没有被送到它们应有的去处:纸张、矿泉水瓶、果皮,在两个垃圾桶中均能找到。
在病区,赵师傅专门负责医院病房垃圾的外运。在骑着清洁车从垃圾固定回收点回病房的路上,他跟记者聊起垃圾分类回收。虽然专有名词说不上来,但什么颜色的垃圾袋装什么垃圾,赵师傅一清二楚:“橙色的装吃剩的饭菜,绿色的装塑料瓶,还有黑色的一般垃圾,白色装输液的塑料管,黄色是别的医疗垃圾。”
医院对黑、白、黄三色医用垃圾分类管控向来严格,新加入其中的橙、绿两色生活垃圾分类,要靠人人自觉践行,目前来看任重而道远。
高校
配置到位的硬件被辜负扔垃圾从不看桶上的字
一名女生拎着整袋垃圾从宿舍楼里走出,随手丢进干垃圾桶里。细看,垃圾袋里有废纸巾、塑料瓶、外卖餐盒等。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宿舍区,记者找到的三处垃圾点位多为干垃圾桶,没有可回收垃圾桶与有害垃圾桶,甚至连湿垃圾桶也只有一个。有学生告诉记者,不是他们不愿意分类扔垃圾,而是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与条件。“连桶都没有,分完类又丢哪呢?”
事实上,在校园里,每隔数十米就能见到一个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记者翻看了附近的五处垃圾桶,发现里面的垃圾均未分类投放。在记者蹲守的半小时里,也未见到有学生专程前往可回收垃圾桶投放可回收垃圾。
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第一教学楼内,每层楼的楼道均放有一个垃圾桶,上面并无任何分类标志,里面则混有各类垃圾。楼外路边的垃圾桶倒是与同济大学配置相同,但当记者询问路过学生“手里有湿垃圾会扔哪里”时,大多得到“直接丢最近垃圾桶”的回答。
在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记者先后探访宿舍区、教学楼、办公楼与食堂等不同地点,均能见到四种分类的垃圾桶。不同区域根据需求,还有不同的配比:生活垃圾较多的宿舍区多见干垃圾桶及少量湿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与有害垃圾桶数量则少一些;教学楼内则有四桶联排,垃圾桶上方还有大幅海报宣传垃圾分类方法;办公楼内多为干垃圾桶,偶有可回收垃圾桶与有害垃圾桶;餐厨垃圾较多的食堂则以湿垃圾桶为主,另设有废弃油脂专用投放容器。
虽然硬件配置到位,可人们的实际行动似乎又“辜负”了学校的一片好心。教学楼、办公楼内的多个四联排的垃圾桶里的垃圾均未按照分类标准投放。而就在记者仔细辨认桶内垃圾时,一名学生无视头顶巨大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径直将塑料瓶丢进干垃圾桶内。面对记者的询问,该学生无所谓地答道,“扔垃圾时从不看桶上的字,不想多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