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刷卡开箱,将废旧物品投入箱体后,机器便会自动称重,通过IC卡结算返利,可到指定超市刷卡消费。去年12月中旬,青岛首个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在海伦路街道试点运行,拉开了青岛市智慧垃圾分类回收行动的大幕。
塑料瓶、旧衣物、旧书本等可回收物在家门口就能分类回收,回收价格高、操作方便、称量精准让不少居民在试点运行首日就尝到甜头。时隔一个月,智慧垃圾分类箱的命运如何,垃圾分类的思想是否潜移默化为居民习惯?
▲公益环保箱里塞满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
日均回收近200公斤,垃圾回收率达40%
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益环保箱,用于投放电子垃圾、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另外两个则是废品回收箱,主要分为塑料瓶、衣物、纸张回收三个投放口。24日,记者来到海伦路街道实验小区门口,透过公益环保箱投放口看,箱内已塞满了废旧电池、网线和灯管,废品回收箱的箱体除了标明回收价格外,比之前多了简洁易懂的“操作流程”。记者还注意到,目前,每个投放口一侧都贴上了二维码,忘了拿卡的居民可通过微信扫码绑定“智慧卡”,完成积分兑换。
▲居民将塑料瓶投入垃圾回收箱。
▲居民可定点刷卡消费的超市。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余名附近的居民,仅有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妈妈表示“知道这个卡,但没时间去办”,一位50岁左右的老人表示“已经办了卡,但还没用过”,其余的居民则都使用过,并对回收箱大为称赞。“以前家里的废旧纸箱子攒着,要么等着小贩上门收,不仅占地方,有时候还会缺斤短两;要么自己用小推车送到废品回收站,太费事。现在有了智慧回收箱,每天早上出门买菜或晚上吃完饭遛弯的时候捎带着就把废品投了,很方便!”家住海伦社区的王珍芳说。
青岛予升汇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智慧垃圾回收项目的发起者,负责人王晟哲告诉记者,通过积分兑换可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为了测试回收箱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公司于首批投放点开展封闭测试,即宣传推广至500人注册“智慧卡”,通过对一个月内注册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王晟哲介绍,后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回收箱用户中60岁以上居民占55%,40至60岁居民占30%,其余为40岁以下居民。一个月内,每周使用三次以上的用户达220户,所有用户当月至少使用过一次,最多的一人一天能投三四次。“目前,我们一组箱体的日均回收量接近200公斤。按照每户每天产生一公斤生活垃圾量,国家要求回收率达到35%,而我们达到了40%。”
设立分拣中心,做全垃圾处理链条
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制度,17年间,各地政府针对“垃圾围城”做过多种垃圾分类的倡导与尝试,但是垃圾分类制度始终无法大范围推行,且效果大打折扣,这背后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现在很多可回收物的处理不是效能提升问题,而是从0到1的问题,比如废旧纺织品处理,据我所知山东就没有很好的后端处理能力。”王晟哲指出,垃圾处理端“跟不上”仍是垃圾分类制度“滑铁卢”的关键所在。“居民预先做好了分类,但是相关回收部门依然将垃圾合并处理,这样的后期处理直接影响了居民对分类回收制度的信心,造成恶性循环。我们所倡导的分布式垃圾处理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
▲分拣中心里清运车运回的垃圾正在等待被压缩处理。
华秀霞在安达路和海伦路交叉口处的报亭工作,每天坐在报亭门口张罗摊位的她自然成了回收箱使用的见证者。华秀霞告诉记者,回收箱的回收价格大约是报纸、塑料瓶2元一公斤,衣物0.2元一公斤,纸张1.5元一公斤,比小商贩的高出不少,而且不缺斤短两,平时她就有意识地把废旧物品分类整理好,攒得多便拿过去“换钱”。“每天都有人投,老年人偏多。一般清运的小车傍晚会把箱子清空,遇着投的多的时候一天能清运两三次。”